马铃薯上出现褐色小斑怎么办?马铃薯粉痂病的防治方法
点击: 时间:2019-07-10 17:13 作者:老黑 来源:第一农经
马铃薯粉痂病是种植马铃薯时危害较大的一种疾病,其发病初期会使马铃薯上出现褐色小斑,然后逐渐扩大成疱,破裂后形成瘤状物,该病对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会造成较大的影响,而且病菌可潜藏在土壤中导致来年继续发病,那么该病的发病规律如何,有哪些方法可以防治呢?

马铃薯粉痂病的危害特点:
病菌以休眠孢子囊球在种薯内或随病残物遗落在土壤中越冬,病薯和病土成为翌年本病的初侵染源。病害的远距离传播靠种薯的调运;田间近距离传播则靠病土、病肥、灌溉水等。休眠孢子囊在土中可存活4-5年,当条件适宜时,萌发产生游动孢子,游动孢子静止后成为变形体,从根毛、皮孔或伤口侵入寄主;变形体在寄主细胞内发育,分裂为多核的原生质团;到生长后期,原生质团又分化为单核的休眠孢子囊,并集结为海绵状的休眠孢子囊球,充满寄主细胞内。病组织崩解后,休眠孢子囊球又落入土中越冬或越夏。
防治措施:
(1)严格执行检疫制度,对病区种薯严加封锁,禁止外调。
(2)病区实行5年以上轮作。
(3)选留无病种薯,把好收获、贮藏、播种关,剔除病薯,必要时可用2%盐酸溶液或40%福尔马林200倍液浸种5分钟或用40%福尔马林200倍液将种薯浸湿,再用塑料布盖严闷2小时,晾干播种。
(4)增施基肥或磷钾肥,多施石灰或草木灰,改变土壤ph值。加强田间管理,提倡高畦栽培,避免大水漫灌,防止病菌传播蔓延。
因为该病的病菌可以孢子的形式潜伏在地下,所以很难彻底清除,而且其孢子的生存能力很强,可以存活数年之久,为了防止该病复发,对于已经爆发过该病的地块应该改重其他农作物。
(第一农经整理)
分享:
下一篇:没有了